当前位置:

“两山”15年 | 深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海宁市践行“两山”理念打造品质乡村纪实

发布日期:2020-08-18 17:58 信息来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浏览次数:

山林绿烟轻笼、公园草木竞发……在距离海宁城区22公里的鼠尾山公园,湖水清澈、空气清冽。谁能想到,这个人间仙境的前身却是一处废弃矿山。

鼠尾山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是海宁市加快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的生动实践之一。不久前,该项目成功入选“浙江省自然资源系统践行‘两山’理念典型案例”。

其实,土地整治对于海宁而言,不是新生事物。2018年初,市委、市政府在充分研究分析全市土地利用、耕地保护、规划空间的基础上,围绕“控制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的理念,率先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近年来,海宁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在日前省自然资源厅于安吉县召开的“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工作交流会上,海宁市作为嘉兴五县两区唯一代表参加并交流发言,就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

科学谋篇布局 夯实整治准备基础

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破解用地空间制约、促进土地利用提质增效的根本出路,也是建设美丽乡村、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2018年,海宁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组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2018年至2020年实施“41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三年行动。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相比传统的土地整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对“田水路林村”全要素全区域进行综合整治,包含建设用地复垦、耕地垦造、旱改水等“六大耕地保护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稳妥有序推进,海宁市全方位调查综合整治潜力。发动各镇街对辖区内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宜耕土地后备资源开发、耕地质量提升等适宜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潜力面积、区域分布等基础情况信息进行调查。按照各镇(街道)的资源禀赋、用地空间、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等情况,落实整治实施单元和区域。计划到2022年,全市拟立项实施项目43个,实施区域总面积28万亩。目前,已启动实施项目18个,总区域面积10.7万亩。

同时,海宁市坚持“保护优先、底线控制”原则,统筹结合乡村建设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等,准确把握乡村特色、地域特征、农村实际、发展现状和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做好总体设计,合理划定农业生产、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等功能分区,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的规划依据。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对“田水路林村”空间形态进行管控,对耕地等农用地流转的规模和范围加以引导,对田块的大小和方向进行设定……目前,海宁市初步形成了“千亩方”10个、“万亩方”2个,首次出现了万亩良田的壮观景象,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度大大提高。

统筹合力推进 形成整治浓厚氛围

两年多来,海宁市以“功成不必在海宁,功成必定有海宁”的胸襟,咬定青山不放松,跑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海宁加速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的主体是镇街和行政村。为激发基层全域整治的积极性,海宁市出台了系列奖补政策,为全域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夯实了基础。

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调整和整合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各子项目奖补政策,其中建设用地复垦按实施完成年限奖励18-25万元/亩、垦造耕地奖补8万元/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按实施规模在原有奖励基础上上浮5%-20%,对新增符合永久基本农田条件的耕地奖励0.5万元/亩。按照资源禀赋,对全市12个镇街通过实施项目产生的增减挂钩指标实行10%-20%差别化市级统筹。此外,探索异地挂钩,提高节余指标收益分配,支持属地融资,为项目属地解决启动资金问题,激发了整治工作各方投入热情。在今年6月海宁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市政府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嘉兴市分行签订了支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专项合作框架协议。

为鼓励农户参与,海宁市出台《海宁市农村房屋拆迁实施高层公寓安置指导意见的通知》,提供多种补偿安置方式。各镇(街道)结合区域实际特点,纷纷出台整组(村)搬迁奖励政策。镇、村干部发挥专业特长,下村入户开展“大走访”,鼓励零散的村落农户腾退宅基地及周边土地,向“新村点”集聚地靠拢。

此外,海宁市注重示范项目引领,推进分类实施。把实施条件比较成熟、实质性推进较快的海昌横山、马桥民胜、海洲金龙等9个项目列入省级示范项目,今年又上报了5个项目争列省级示范。注重部门联动协作,推进管理创新。成立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抽调资源规划、农业农村等部门专职技术人员,发挥财政资金综合效益,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土壤改良等项目向全域整治区域集中,赋予海宁这片绿水青山新的生机和活力。

做好“三篇文章” 推动整治振兴乡村

让土地复绿,让河流复清,让蓝天白云再现……在践行“两山”理念的过程中,海宁从未遗落任何一个细节。

做好“环境文章”。海宁市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统筹推进区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充分结合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平原绿化造林、“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完善区域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水质改善促进区块内水稻等农作物质优量增,实现产业绿色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优化田园风貌,突出区域特色和乡村特色,实现美丽乡村、美丽田园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谐统一。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的力量就积蓄在田林山水之间。

做好“振兴文章”。海宁市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低散乱”整治、低效用地再开发、美丽乡村等工作有机结合,有效盘活低效存量建设用地,将产生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折价投资参与市级“飞地”抱团发展项目。据了解,全市参与抱团村数最多、投资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的市级抱团项目于去年完成,共有6个镇街(平台)、59个村社参加,抱团村集体实现平均每年每村增收70万元,其中重点村可获90万元收益,去年10月首次对参与抱团的59个村分配固定收益4170万元。截至目前,海宁市累计通过整治复垦挂钩实施“村村抱团”项目32个,涉及102个村,总用地面积801亩,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绿水青山,带来的不只是“金山银山”。品质,亦是践行“两山”理念的落脚点。

做好“民生文章”。海宁市选取村庄布局、社区服务、交通设施、商业配套等公共资源配置优的地块作为整体搬迁集聚新村点,集中资源通过拆、改、建相结合推进集镇有机更新,加强学校、医院、文化馆等公共配套建设,全面改善搬迁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同时,农户集聚搬出区块整治后形成集中连片的耕地,邀请浙江农林大学等专家团队对区块进行整体规划,招引行业龙头企业进行投资,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式农业等,充分释放农地的权能,每亩每年固定土地流转收益不断提高,现代农业产业吸引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有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集约高效的美丽国土新格局就在眼前。接下来,海宁市将继续把深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作为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的“一号工程”来抓,全域优化农村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全力以赴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