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全国测量标志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发布日期:2023-05-11 11:23 浏览次数:近日,全国测量标志保护工作座谈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近3年来,自然资源部门通过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创新举措,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一举扭转了测量标志保护长期弱化局面,测量标志保护工作全面向好。
测量标志是服务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我国现代测绘基准的重要载体,在维护国家测绘基准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全国仍有数十万座水准点、重力点、卫星定位点等多种类型的永久性测量标志在用,基于这些测量标志每年向自然资源、水利、交通、电力等行业用户提供十多万点成果数据。
然而,近些年,由于对测量标志保护认识不统一,全国测量标志保护工作普遍存在重视不够、能力不足、保护不力等问题,测量标志保护工作整体上呈现弱化趋势,测量标志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损毁严重,保护工作形势十分严峻。
自然资源部组建后,部党组高度重视测量标志保护工作,重点开展了四方面工作,测量标志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完善政策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搭建新时期测量标志保护工作的“四梁八柱”。印发《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测量标志保护工作的通知》,编制《国家级测量标志分类保护方案》,提出新形势下测量标志保护工作重点任务和举措,进一步明确属地化管理机制,建立分类保护制度,优化了委托保管机制。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对测量标志保护相关政策制度进行完善,为加强测量标志保护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测量标志委托保管、巡(普)查、维护等工作。多地将相关工作任务纳入基础测绘等专项规划,加大对测量标志巡查维护等工作的投入。初步统计,近3年来全国共投入测量标志保护经费超过1.6亿元。北京、吉林、辽宁、江苏等地还委托专业技术单位承担测量标志常态化巡查维护。
三是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自然资源部组织编制了《全国测量标志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规范》,统一了测量标志管理数据标准,建设了全国测量标志管理信息系统,并在广东、福建、云南等地完成了试点应用。该系统自2022年7月上线试运行以来,全国已累计录入测量标志管理信息18.7万条,完成测量标志巡查6.6万座,预计今年年底前查清全国测量标志底数。
四是深化改革,创新测量标志保护工作举措。各地认真落实属地管理、分类保护、委托保管等改革要求,扎实开展管理模式和保护措施的探索创新,取得了积极进展。其中,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将测量标志保护与空间规划、用地审批等业务协同推进;上海、江苏开展测量标志网格化管理;浙江全面启动了测量标志保护机制改革,在量化赋分分类、统一赋码管理、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
信息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