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增殖放流,为水域生态补充“能量”
发布日期:2023-06-08 10:07 浏览次数:6月5日上午,几艘满载蛏子、海瓜子等底栖经济贝类苗种的渔船缓缓游弋在平湖市独山港至嘉绍大桥间的海滩,船上的工作人员和渔民一起,用瓢和铁锹将9200万颗蓝蛤、3000万颗海瓜子、1800万颗蛏子放流入海。
伴随着“哗啦啦”的响声,海面泛起碧波,嘉兴市杭州湾底栖贝类增殖放流暨2023世界海洋日活动也在此拉开帷幕。
开展增殖放流
改善水域生态
6月8日是第15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6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洋中的生物资源不仅是宝贵的自然资源,还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世界海洋日’到来之际,我们在这里举行海洋增殖放流活动,目的就是以实际行动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通过加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引导全社会和公众投入参与到保护海洋生态活动中来。”
另一方面,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理念,实现海洋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
2018年12月,杭州湾海域发生了两艘外籍油轮碰撞,造成大量基础油泄漏污染海域的事故。我市积极落实生态修复措施,委托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编制了《嘉兴市海洋生态修复方案大纲》,以有效性、持久性和可见性为目标,拟在杭州湾嘉兴沿岸开展潮滩清理整治、潮间带贝类等底栖生物增殖、无居民海岛生态修复等相关工程,逐年安排项目。
“贝类增殖放流,对于促使浅海底栖贝类资源逐年恢复,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非常明显。”上述负责人介绍。此次底栖经济贝类增殖放流正是恢复杭州湾北岸潮间带生物种群的行动落实,兼具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接下来,我市还将建立2个修复的试验区,通过科学的评估和持续的跟踪监测,建立杭州湾嘉兴段的底栖贝类修复技术体系。
建设生态海湾
绘就“人海和谐”美好画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广阔绮丽的海洋总是给人无限美好的遐想。
嘉兴市海域总面积1504平方公里,根据海洋功能区划划分为嘉兴港口航运区、九龙山旅游休闲娱乐区和平湖市、海盐县农渔业区;全市海域内共有无居民海岛31个,大多处于自然原生状态;全市大陆岸线总长82.16千米,其中人工岸线57.45千米,占69.92%;自然岸线19.2千米,占23.37%;河口岸线5.51千米,占6.71%。
然而嘉兴市海域受长江来水及周边陆源污染物入海的影响,长期属富营养化海域,海水水质为劣四类,部分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功能存在退化。随着港口产业的不断发展,开发强度持续增加,自然岸线保有压力增大。
从2018年起,嘉兴市实施海岸线整治修复三年行动,全市修复海岸线11.21千米,超额完成省下达的9.3千米任务指标。投入近400余万元建设首个海洋生物育种基地,利用“人工种植+无人机撒播”方式在白沙湾海岸线进行海三棱藨草种植。
考虑到原有栖息环境的改变和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入侵,野生海三棱藨草资源量萎缩明显,平湖还在独山港镇海港路南建设了面积15000 平方米的平湖市海洋生态育种基地,这也是全省首个海洋生态育种基地,用于开发培育海洋生态物种海三棱藨草,以及选育种质资源。久久为功之下,我市早已实现白沙湾海堤10千米滩涂全覆盖,逐步恢复海岸带生境,潮滩生态功能得到显著提升。
活动当天,与会人员和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乍浦实验学校20多名学生共同参观了海洋生态育种基地,现场近距离观测海三棱藨草的生长、繁殖等过程,为他们从小树立“保护海洋、守卫蓝色家园”的环保意识。
信息来源: 读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