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24自然资源工作答卷之六:这一年,我们深耕生态、厚植根基

发布日期:2024-12-30 15:16 信息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浏览次数: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

回首2024年,自然资源系统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今年首次发布的《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显示,通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逐步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治理转变、由工程措施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转变、由依靠财政向多元化投入转变,从山顶到海洋、从高原到平原、从国家到地方的生态保护修复“蓝图”基本形成。

高位谋划,高点部署

“厦门实践”为美丽中国开新局

一年之计在于春。

伴着春天的鼓点,全国自然资源系统迎来了深入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的新使命,踏上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征程。

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36年来,厦门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生动诠释了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实践。

如何阐释深学笃行“厦门实践”,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勇担重任?

新春伊始,谋篇布局。自然资源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总结提炼出“厦门实践”经验启示。3月25日,“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现场交流会”在厦门召开。

“厦门实践”是美丽中国建设、人海和谐的典范,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万物谋和谐博大胸襟的生动体现。它启示我们:必须注重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统一,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发展;必须注重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相协调,提高生态修复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须注重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必须注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相促进,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的硬措施与软文化;必须注重“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相适应,积极稳妥地走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将“厦门实践”发扬光大?

6月8日,在厦门召开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中,北京、厦门、成都、拉萨、克拉玛依等12个城市,代表中国不同地域,郑重发起“厦门倡议”。

8月,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草局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学习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深入推进新时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意见》,为今后一个时期生态保护修复进行顶层设计。该意见共7个部分20条,分别从规划引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科学治理、规范治理、久久为功等方面明确有关政策、举措和要求。

“厦门实践”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丰富的实践意义和广泛的世界影响。为进一步推动“厦门实践”经验走深走实,自然资源部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开展“厦门实践”理论研究,高规格、高频次、高质量宣传推广“厦门实践”经验方法,推动“厦门实践”纳入“美丽中国·青春行动”方案,激起社会各界学习热潮。

如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深入人心,实现了从岛内到岛外、从海域到流域,从全域到全国的推广应用,为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提供了遵循。

不只在厦门,近年来,全国各地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出现转折性变化,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历史性成就。

首都北京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整体谋划超大城市生态保护治理大格局,统筹推进建设空间“减量瘦身”与非建设空间“增量提质”,着力推进生态治理的理念之变、路径之变和动力之变。

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陕西,是我国“中央水塔”和秦岭主体所在。这些年来,陕西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探索陕西方案。

浙江积极打造土地综合整治省域样板,联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和“产城人文景生”融合发展,促进美丽县城、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串珠成链。

西部地区唯一沿海省份广西,坚持陆海统筹,持续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保护和建设好北部湾,擦亮生态“金字招牌”。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如何以“厦门实践”为纲,系统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向纵深迈进,答案仍在书写,探索永不停歇。

规划引领,源头治理

整体谋划生态保护治理大格局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近年来,自然资源系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谋划国土空间修复格局,确立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明确了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张从山顶到海洋、从高原到平原、从国家到地方的生态保护修复壮美蓝图。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生态空间。科学规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为自然留下更多空间。

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细化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和管理操作性要求,研究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监测及保护成效评估技术指南。27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了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细则,江西、山东、黑龙江、宁夏等省份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试评估。

——完善修复布局,擦亮生态底色。强化目标协同、政策协同、投入协同、任务协同、上下协同,依据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从国家,重点区域、流域、海域,地方等各个层面推动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并制定专项行动计划。

今年以来,自然资源部持续深入推进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及其专项规划实施,开展规划实施成效评估研究。国家林草局等三部委联合印发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守护4条候鸟迁飞通道。

地方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紧锣密鼓进行中。2024年,全部省级生态修复规划均已印发实施,市级、县级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有序推进。同时,上海启动湿地生态空间发展专项规划,营造具有典型上海特点的湿地空间系统格局和特色意境;四川推出安宁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打造天府第二粮仓......系列规划的落地,为各地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指引。

——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筑牢生态优势。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相关工作,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落实《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国家公园是“国之大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标志性的实践成果。如今,我国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科学布局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其中,涵盖陆域分布高等植物2.9万种,脊椎动物5000多种,保护了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同时,大刀阔斧地开展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一体部署、协同推进。今年10月,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情况向社会公示,历史上形成的交叉重叠、边界不清、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有望得以解决。

近年来,我国更加强调源头治理,拒走“先破坏后修复”的老路,全过程守护绿水青山。

用地方面,推动“边建设、边复垦”,生态保护修复渐成重大工程建设“标配”。用矿方面,要求“边开采、边修复”,今年4月,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加快矿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用海用岛方面,“亲海”而不“侵海”,严控新增围填海和新增用岛,强调海岸线修复与涉海工程同步设计实施,提出建立大陆自然岸线占用与修复平衡制度,鼓励先修后占。

2024年,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格局,实施生态修复管理,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徐徐铺展开的,将是一幅高质量高颜值的生态画卷。

分类施策,系统治理

全方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2024年,自然资源系统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久久为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开展新时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决策部署的一项重大举措。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作为“千万工程”迭代升级的重要平台抓手,自2019年起,自然资源部就开展了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今年,随着《自然资源部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见》的发布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的召开,这项工作进入了深入推进的新阶段。

保护农耕肌理、留住乡韵乡愁,释放发展空间、助力乡村振兴,修复生态基底、提升人居环境,深化制度改革、共享土地红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浙江宁波以全域整治推动资源重组、功能重塑、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构建更加合理的“三生”空间;河南民权打造3个千亩方大田与日光温室大棚,助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江苏苏州将6000亩零散工业用地整合为3500亩产业社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广州从化形成源头修复与生态价值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老城市新活力、区域协同与产城融合4种整治模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庆九龙坡打造特色柑橘产业、红色文化与乡村研学,累计接待游客24万人次,实现群众利益共享共赢......随着试点区域的蝶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为自然资源领域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

——建设美丽中国,大力推进“大美自然”建设重大行动。

作为落实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部署,《自然资源部关于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意见》于8月出台。《意见》提出,开展“大美自然”建设重大行动。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围绕“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自然资源系统实施了27个山水工程,49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63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山水工程累计完成修复面积超500万公顷,修复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3.03万公顷,整治修复海岸线超380公里、滨海湿地超3万公顷,红树林面积增至3.03万公顷。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之一,有效提升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为做强做亮“中国山水工程”品牌,自然资源部总结推广“中国山水工程”模式,指导江苏、浙江等9省份组织开展省级山水工程,目前已有多个项目落地实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碧海蓝湾也是金山银山。山东日照修复整治海岸线的同时,建设阳光海岸绿道、发展文旅产业,让这条约28公里长的绿道展现秀丽风景的同时,也串起人们的幸福生活。

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日照考察时,沿绿道步行察看海岸线生态保护修复情况。他指出,建设绿道应市民所需,是得民心之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2024年,是“三北”攻坚战启动一周年,也是我国签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30周年。“三北”各地区各部门锐意进取、合力攻坚,全年安排中央投资320.1亿元,实施重点项目287个。

11月28日,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区,长达28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防护带顺利实现锁边“合龙”;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内蒙古、陕西、甘肃和宁夏4省(区)5市签署联防联治协议,毛乌素沙地四条锁边带陆续开工;在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区,内蒙古、河北两省(区)协同合作治理,实现绿色连片......截至11月初,“三北”地区完成各项建设任务5700万亩,高质量筑牢祖国北疆的万里绿色屏障。

2024年,也是我国首批国家公园设立三周年。经过三年的建设,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明显,旗舰物种种群数量得到恢复,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生态功能持续向好。

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整体保护,藏羚羊种群恢复到7万多只。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初步实现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的栖息地联通和跨域交流。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畅通跨境通道,野生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增加到70、80头左右。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雨林生境持续改善,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到7群42只。武夷山国家公园黄腹角雉数量保持在1000只左右,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进一步增强。

2024年,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总数继续保持全球第一。随着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成功,我国已拥有15项世界自然遗产、4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这些遗产地涵盖了自然美、地质地貌和生物生态三大突出价值,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典型代表。

今年以来,自然资源系统有序推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专项行动,22个省份印发实施方案,研究探索试点工作。目前,我国林草年碳汇量超过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居世界首位,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压舱石”。今年7月26日,全国首笔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落地广东惠州,红树林变身“金树林”。

如今,我国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更加稳固,重点地区生态系统功能和质量不断提升,优良生态产品不断涌现,广大人民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规范有序,科学治理

不断健全美丽中国建设长效机制

2024年,自然资源系统汇聚各方面力量,统筹各领域资源,不断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

——健全法律法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目前,我国生态保护修复法律法规逐步健全。2024年,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稳步推进,矿产资源法、生物安全法、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等法律法规制修订出台,国家公园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国土空间规划法、水法、渔业法等相关法律制修订加快推进,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浙江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国土空间规划条例、山东省湿地保护条例、福建省和江西省的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相继出台。随着法律网络的不断完善,生态治理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激励约束并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在顶层设计上,开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分阶段研究解决的经济社会重大问题研究,形成生态保护修复“十五五”基本思路,为党中央研究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等重大决策部署提供支撑。

在规范管理上,推动出台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中央生态环保转移支付资金项目竞争性评审和实施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项目资金制度,印发严守土石料利用政策底线、珊瑚礁保护修复等政策文件,健全临时用地复垦定期通报制度。强化矿山生态修复过程管理和业务指导,完善项目负面清单审核、竞争性评审、绩效评价等规则。建立国家公园局省联席会议长效机制,协调推进、齐抓共管。

生态修复不仅需要政策供给,也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52个“中国山水工程”累计下达中央财政资金1006.5亿元,2016~2023年支持175个“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等重大海洋项目,累计下达中央财政资金252.6亿元,设立“三北”专项资金,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贷款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目前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两家政策性银行已发放贷款343亿元。搭建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信息平台,为生态修复注入源源动力。

各地大胆探索、改革开路:

宁夏、江苏、安徽等23个省(区、市)印发实施意见,探索资源导向型可持续发展模式。安徽、浙江打造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新安江模式”,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陕西率先建立省级生态保护纵向综合补偿机制,加大对生态保护红线覆盖率高地区的支持力度。首批5个国家公园探索保护优先、合理转型的机制模式,近5万名社区居民参与国家公园生态管护,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甘肃白银将“三北”攻坚战融入区域发展,引入社会资本以联合体方式,在沙化土地建设20万亩文冠果种植基地,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

——坚持科学治理,着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开展全国采矿损毁土地状况调查,是科学实施矿山生态修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024年7月,全国采矿损毁土地状况调查试点在全国推开,为科学选择修复措施、有效盘活采矿废弃土地、促进煤研石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奠定基础。

全链条规范生态修复,需要健全技术标准体系。今年,出台了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技术规程等5项国家标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效评估规范、海洋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技术规范等6项行业标准,另有2项国家标准、9项行业标准申请新立,24项在研标准加速推进。

稳步开展自然生态资源监测评价预警工程建设,首次发布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生态安全协调机制加快落实落细,积极推动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数据共享,完成互花米草数据汇总。出台第二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创新适用技术名录,成立“三北”工程研究院,构建国家公园感知系统长效运行机制,助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湖南浏阳永安镇采用“客土法”剥离机场改扩建的优质表土,将1700亩“非粮化”贫瘠耕地变成优质良田。山西中煤平朔矿区通过“采—运—排—复”一体化生产修复重塑4667公顷地貌,构建了比开采前结构更合理、功能更高效的生态系统。海南三亚蜈支洲岛打造美丽“海底花园”,累计保育修复珊瑚5.3万株,一体化发展保护修复和生态旅游。宁夏运用“草方格+沙结皮”、流动沙丘灌木高效植苗、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治沙等技术,筑牢北疆绿色屏障。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为预警人虎冲突提供有力支撑。

——内外发力,共同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故事。

今年,我国首次以公报形式发布生态保护修复成效。4.7万余字的《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治理发展历程,总结了陆海一体的自然生态基本国情,展现了生态保护修复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显著成就。

今年,精品工程全面开花。第二批18个“山水工程”典型案例、两批次30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首批15个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第三批10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纷至沓来,“重庆渝北区铜锣山矿区生态修复”等4个“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计划优秀案例。这些案例,是各地积极探索实践的缩影,更是自然资源系统奋楫笃行的生动写照。

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的进程中,中国已成为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2024年,我国积极履行国际责任,深度参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防治荒漠化、湿地等公约,响应“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计划,携手开展生态保护治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走深走实,推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打造“中国山水工程”等模式,加快建设自然的解决方案亚洲中心,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建设中阿、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通过国家公园这一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2024年,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引领下,中国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光明之路,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梦想,正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蓝图令人鼓舞,使命催人奋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让我们坚定信心,勇往直前,在厚植生态底色的道路上探索前行,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