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嘉兴,一座崛起的森林之城

发布日期:2024-07-26 14:51 信息来源:嘉兴发布 浏览次数:

7月16日,《浙江日报》头版刊发《没有山的嘉兴造绿造出多个第一——平原上崛起森林城》,全文如下:

盛夏,连绵的绿从城市街巷向乡间阡陌蔓延,将嘉兴这座江南小城笼罩在浓得化不开的绿意之中。

早晚时分,遍布城乡的生态公园和绿道,随处可见健身、纳凉的百姓。“开窗见绿、出门见林”已是嘉兴市民的一种生活常态。

去年,嘉兴森林覆盖率比上年增长0.1%,森林蓄积量比上年增长7.83%,增长率均居全省第一。截至目前,嘉兴市本级和5个县(市)实现省级森林城市全覆盖;累计建成省级森林城镇48个,成为浙江首个省级森林城镇全覆盖的设区市。作为浙江唯一平原设区市,嘉兴森林资源禀赋先天不足,这些成绩来之不易。

嘉兴人深知:绿,是发展最大潜力;绿,是民生幸福底色。多年来,嘉兴在城市城镇、公路铁路、农田乡村、河湖海岸等地“见缝插绿”,坚持“把树种在人多的地方”,提升群众对城市绿化的获得感,更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底气。

嘉兴,这座平原上崛起的森林城,并非一日建成。连日来,我们走读城市公园、穿行经典公路、探访特色村庄,记录那些植绿、护绿的故事,撷取几帧绿色画面,感受这座城向绿而生的决心、定力和韧劲。

讲清无用与有用的辩证法——

一个城市公园的“奢侈”规划

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嘉兴几乎看不见什么山,森林从哪里来?

长江以南,山林相依。而作为浙江唯一的平原设区市,嘉兴的尴尬之处,就是没什么山。市中心最高处的瓶山,海拔15.8米,有山之名,无山之实。市区外稍有规模的山林主要位于海盐、平湖一带,全市丘陵山地约占陆地面积的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嘉兴中央公园航拍(嘉兴市委宣传部供图)

怎么办?没有捷径可走,嘉兴人扎扎实实地开始种树。而嘉兴中央公园,就是城里最大的“绿色宝藏”,几代嘉兴人“纯手工”打造。

从地图上看,这座公园呈楔形,位于嘉兴市区南侧,总面积近320万平方米,按功能被划分为植物园、少儿公园和体育公园,嘉兴人称它为“城市绿肺”。嘉兴中央公园对标世界级城市公园,设计面积接近世界知名的纽约中央公园。

“320万平方米,算得上‘奢侈’了。”参与城市规划近20年的嘉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林海谈起这块地,深有感触。

这件“奢侈品”,还得从40年前说起。

1982年,嘉兴首个城市总体规划开始编制。尽管城市空间有限,嘉兴党委、政府经过多次研究,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考虑,仍决定从中抠出绿地,从实用中抠出“无用”,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最终,首轮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以嘉兴旧城为中心,环城河围绕其周,8条主干河呈放射状均匀分布,东、南、西各有一片楔形绿地。

2000年后,城市开发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彼时,林海刚进入嘉兴城市规划系统。他回忆,当时城市发展策略已变为“北控南移、东进西拓”。发展重心逐渐南移,让嘉兴中央公园所处的地块愈发“值钱”。

林海给记者估算了一番,以当时的土地行情,中央公园这块地就值数十亿元。

关于这块地的去留,嘉兴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没少开会。

开发商颇有微词:“这么好的地块不用来开发,浪费了。”

也有部门附议:“拿出一部分用于城市建设,确实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城市再怎么发展,也不能占用这块宝地。”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下定决心:先入为主!先种片林,再做专项规划,把地实实在在用起来,别人再想开发就自然不易了。

嘉兴中央公园航拍(嘉兴市委宣传部供图)

2008年,嘉兴中央公园开始筹建,规划面积101万平方米左右,千余棵乔木“入住”,一个以休闲娱乐、亲子互动、体育运动等为主题的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开始生长。

绿化不再只是景观,而渐渐成为生活日常。不过,作为“浙北粮仓”,嘉兴全市近七成面积为耕地,稀缺的林地资源就显得更为珍贵。

时至今日,已亲历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林海告诉记者,每次规划都会在优先确保耕地的同时,逐步将周边零星地块并入中央公园,直至扩展到今天的规模。

“在城市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绿地生存本就艰难,嘉兴这项久久为功的生态工程,可不能‘失守’。”作为嘉兴市政协委员,这些年,林海还参与嘉兴市关注森林执行委员会各项工作,只要听说有人盯着这块地,他就和其他委员一起递交相关提案力保。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嘉兴绿地的不断蔓延,并没有挤占耕地的空间,“种树”与“种粮”兼得。据统计,嘉兴中央公园面积和全市耕地总面积已连续多年保持“双增长”,嘉兴粮食产量及播种面积连续18年位居浙江省第一。

近3年,嘉兴共新增绿化造林14628亩;累计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4.2万亩,建成补充林地库527.9公顷。

草坪平柔如毯,各色花儿争奇斗艳,树木浓荫蔽日……眼下,嘉兴中央公园正迎来新一轮改造提升,将成为展示嘉兴城市品质的重要窗口、市民休憩的最佳场所。

建起生态与发展的双车道——

一条经典老路的生态“蜕变”

驱车在老沪杭公路上,会遇见一段“最美网红公路”——嘉兴海宁百里钱塘生态绿道。

蜿蜒绵长12.5公里,一头连着观潮胜地盐官,一头牵着网红村庄梁家墩。公路两侧绿树成荫,房车营地、咖啡驿站等与其相映成趣。

海宁百里钱塘生态绿道(海宁市委宣传部供图)

老沪杭公路沿钱塘江途经嘉兴下属的海宁、海盐和平湖三县市,串起上海和杭州,是浙江第一条公路,也是中国第一条跨省国家公路。

这些年,随着高速公路大规模建设,老公路昔日车来车往的景象不再,唯有因这路而兴的企业仍在运行。

但这些企业大多为“低小散”,给环境带来不小影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同步向前,成为摆在海宁盐官旅游度假区面前的一道难题。

契机来了——2012年,海宁市根据84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的建议,作出《关于加快以盐官古城为龙头的百里钱塘国际旅游长廊开发建设的决定》。

“这条路贯穿整条旅游长廊,是重要的门面。”作为项目建设负责人,俞家骏着手对老公路沿线开展生态修复,并请来国内设计规划院“把脉”,量身定制了6套方案,最终锚定运动休闲主题。

生态修复过程中,俞家骏印象最深的就是道路两侧的行道树。虽然种类不多,但大部分树龄在30年以上。

“这些行道树承载着百年老路的珍贵记忆,要完整保留。”俞家骏一边找来养护团队为老树“打吊针”补充养分,另一边化身“绿化师”,对道路两侧延伸的腹地进行绿化景观改造,结合海宁的乡土树种和特色地被植物进行种植,形成“四季有景、季季不同”的景观。

一条原本要被废弃的老路,经过多次“整容手术”华丽变身——百里钱塘生态绿道呼之欲出,改造面积约1600亩,新增绿化上千亩。从空中俯瞰,它就像一条“绿链”,跨越了历史,串起了城乡。

路两旁的企业,也大多搬迁至海宁市盐官镇工业园区,探索转型升级新路径。其中,浙江冯老大袜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入园,厂房面积扩大4倍,并实现了从来料加工到研发、生产、销售等于一体的转变,去年产值1.5亿元,是搬迁前的3倍。

为了保护新增绿化,盐官度假区还对绿道沿线的出入口进行改造和管理,实现绿道范围内机动车禁行。同时,在距离绿道北侧2公里处,新建一条潮涌路,以作通勤之用。

把目光放大到全市,可以发现嘉兴各地的道路两旁都绿意渐浓。近年来,嘉兴在村边、宅边、路边、水边大力开展“四边”绿化行动,各县(市、区)分年立项、滚动实施绿化工程项目。

“一直以来,嘉兴都坚持‘把树种在人多的地方’,围绕居民密集区、主要道路节点、城市出入口和河道节点等重点区域开展绿化建设、改造提升。”嘉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说。

景观公园、绿色村庄、美丽廊道、生态河湖……一个个绿色项目,在嘉兴生长。

写好传承与振兴的必答题——

一个特色村庄的果树“保卫战”

李应芳和13棵槜李树的故事,在桐乡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今年71岁的李应芳是桐乡市梧桐街道桃园村村民,该村槜李种植历史有2500余年。自李应芳记事起,他就常听同村长辈讲有关槜李、吴钩、越剑的传说。

桐乡市梧桐街道桃园村航拍(桐乡市梧桐街道办事处供图)

传说是美,可彼时在村民眼里,槜李产量低、管理难,“好吃但不挣钱”,全村只剩下13棵槜李树。一些村民开始调整种植计划,挖掉自家的槜李树,取而代之的是经济价值更高的梨树、桃树等。

但李应芳知道,槜李是浙江省唯一列入濒危抢救保护的果树品种,决心要“拯救”槜李树。上世纪90年代,李应芳自建一个果园,把仅有的13棵槜李树迁移至此,精心呵护。

即便如此,槜李的产量也不见好转。李应芳向村里党员干部寻求法子,经过层层上报,省科技厅、省农业厅专门立项,联合嘉兴市、桐乡市两级政府,对桃园村槜李进行“抢救”。

农技专家研究提高产量的方式,政府部门则开始腾退村里影响果树生长环境的砖瓦厂。

效果立竿见影,李应芳果园里的槜李树年产量从每棵不到5斤,提升到30斤,果子品质也越来越好,最高时卖到了每斤100元。此后槜李迎来了“高光时刻”。2003年,桃园村启动全域土地整治,为村庄发展腾出新空间。桐乡市为鼓励村民种植槜李,不仅免费发放树苗,还出台补贴激励政策。

不久,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又种满了槜李树。可好景不长,随着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新问题又来了。

由于当时槜李市场还未完全打开,农民只能用自家农用车,将槜李拉到过境干道边叫卖。“但槜李难保存,一碰就烂了。”李应芳说,接连几年出现滞销,又有村民焦灼地想砍树。

为此,李应芳和40多名党员联名,给省农业厅写信,希望能够“抢救、保护、发展槜李”,得到了肯定和支持。紧接着,专项资金有了,槜李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槜李汽水、槜李冰淇淋等新产品上线了……今年,桃园村又与物流企业合作开通“槜李专线”,北京、广州等全国66座城市实现次日达,槜李销路不再是难题。

现在,李应芳的果园从不到20亩扩大到50多亩,槜李树也增加到了近80棵。桃园村如今被6.5万多棵果树“环抱”,全村能种树的林地基本都种了槜李树。

槜李树,为桃园村打开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这样的通道,同样在嘉兴全域布局。

嘉兴通过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和适度规模扩增,不断挖掘绿色产业。近3年,全市新增槜李、桃、梨等经济林1100公顷,嘉善“黄桃节”、秀洲“荷花节”等活动也蔚然成风。

如今,嘉兴人的理念也在转变,要让绿色不仅融入乡村风光,更融入乡村振兴全局。在新一轮“万树”进村工作中,嘉兴已累计建成省级“一村万树”示范村44个,新增珍贵彩色树种约35.1万株。